时间:2023-04-03 16:16:53 | 浏览:207
中国的古典园林,向来讲究含蓄蕴藉,
切忌一览无余。
一道粉墙,隔出庭院深深的风致;
几扇小窗,蕴含春花秋月的绰约;
借来野山好水,营造林泉幽栖的意趣;
框出一幅小景,埋下诗情画意的伏笔。
如此,就从“借景”开始,
解锁苏州园林中常见的造景手法。
留园恰航外木叶已黄
“借”之一字,十分巧妙,指将园外景色组合到园内来,使之成为园景的一部分,望去浑然一体,若是自身本就拥有的,便也称不上借。
世上之物,有借有还,唯有借来的景是不需还的。
明代造园家计成说:“因借无由,触情俱是。”意思是借景没有什么定式,动人情思者,尽可借取。
邻园一枝红杏,隔墙分映春色;青山连绵起伏,小楼登临可望;郊野浮屠塔影,倒映池中;野水一片清阔,纳入门洞……斯可云“借”,借得斯文,借得有礼。
拙政园落照
也有借得野蛮的,好比昔日苏州徐园,可将南园胜景尽收目底,童寯先生谓其“斯非云借,真可谓劫景矣”。这“劫景”二字,与中国古典园林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气质形成强烈的反差。想必那徐园地势高,而南园处于低处,如此方可“一望无余”。
园林借景有法,除去这俯借,又有仰借,此外,还有近借,与之相对的是远借。
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的沧浪亭,以一道复廊分隔园子内外,园内木石古亭,园外葑溪萦回,称得上是苏州园林近借的典范。
沧浪亭外,一水潆碧
沧浪亭外,一水潆碧
至于拙政园之借景北寺塔,则为远借。从东园过中园门洞,在倚虹亭下抬眼看去,一塔昭然,浮于树杪,仿佛是个土著,长在园子里,与原有的曲廊、亭榭、石桥、花木、池水相得益彰,毫不违和。尤其夕阳西下,余晖漫天,古塔衰柳,秋水寒烟,使人望去,有种穿越历史尘烟的苍凉之感。
借景北寺塔
障景,又称“抑景”,在园林入口处设置山石或是其他景物,适当藏住园中风光,抑制视线,亦能引导游人转变游览路线。
在园林中,抑,是为了更好的显,所谓“欲扬先抑”,游人转过重重迷障之后,忽而柳暗花明,更能体现出一种含蓄无尽的意味。
《红楼梦》第十七回,贾政领人游园,园门左右粉墙雪白,下面虎皮石随势而砌,不落俗套,开门只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,众人连声赞好,贾政道:“非此一山,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,则有何趣?”如若一览无余,则佳趣尽失,谈何幽致?必得叠石成山,苔藓斑斑,小径随意曲折,藤木随意遮映,方觉含蓄蕴藉。
含蓄,往往比直白耐人寻味。
园林掇山,除了增添一份山林野趣之外,还能起到抑景的作用。
沧浪亭山石林立
位于景德路上的环秀山庄,小隐市廛,闹中取静。
园中湖石假山出自乾嘉年间叠山大师戈裕良手,占地面积仅半亩,而有千岩万壑之势。立于四面厅前,抬眼望去,山崖险峭,洞壑杳然,飞梁横空,下临碧潭,令人如置身于丘壑之间,旷然怡意。
山后或亭或舫,微露檐角,或花或木,绰约有致。游人循廊而行,可至问泉亭,继而是补秋舫,出补秋舫,方见“半潭秋水一房山”亭稳踞高处。一山遮障,使园中之景不能悉入目中,游人步移景异,而幽趣自出。
环秀山庄峰峦秀古
利用粉墙、游廊、篱落等划分空间,分隔景区,使得庭院内外,景色迥异,这种造景手法叫做隔景。隔景重在“隔”,隔出庭院深深的深致,隔出柳暗花明的幽趣。
留园东部与北部以一道粉墙隔开,东则室庐清旷,峰石奇绝,北则搭葡萄架,栽植桃杏,布置盆景,尚存盛康时田园遗韵。粉墙开月洞门,上嵌“又一村”砖额,游人至此,不由得心生“山重水复疑无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”之想。一墙之隔,风光已然不同。
留园又一村
拙政园东南部枇杷园是一个园中园,洞门背面嵌“晚翠”砖额,《千字文》中有“枇杷晚翠,梧桐蚤凋”之句,意即梧桐落叶早,而枇杷经冬不凋岁寒犹翠。枇杷园利用连绵起伏的云墙分隔空间,园内栽种枇杷数十株,以应晚翠的主题,外则山亭水石,风光秀丽。
拙政园枇杷晚翠
位于园林轴线及风景视线端点的景叫做对景。对景的设计,使两处景点互见,相映成趣。
拙政园中部远香堂对山面水,轩敞通透,立于厅堂中北望,土山上秋色微微,雪香云蔚亭恰与远香堂相对,相得益彰。
隔水相望
远香堂望雪香云蔚亭
网师园濯缨水阁体量小巧,与退居松柏之后的看松读画轩隔水相望,也是一组巧妙的对景。
网师园濯缨水阁临水而筑
框景是园林造景艺术中十分常见的手法,即有选择地将园中好景摄取到景框中来,充当景框的可以是洞门、空窗、石洞、乔木的枝干等。
“佳则收之,俗则屏之”,景框与框中之景,共同组成一幅意境隽永的中国画。
拙政园李宅庭院春天盛开的樱桃花,粉泱泱一片,借助木门作为景框,分外雅致。
拙政园三月樱桃花开
可园的四时风雅月洞门下方装饰回纹边,简约朴拙。门洞形如满月,框出园中四时好景:春之垂柳藏莺,夏之榴花芙蕖,秋之落木萧萧,冬之白雪回风,更兼曲廊萦回,庭户清旷,当真无愧于“四时风雅”之称。
可园四时风雅
耦园三月,偕隐双山的窗棂无疑成了一组条屏,玉兰工笔细致,粉墙斑驳如古宣,格外富于书卷气息。
耦园工笔玉兰
网师园殿春簃夔龙纹窗棂繁复中显古雅,中间嵌方框,又有简洁意。窗外辟小天井,立湖石,栽种芭蕉、翠竹。闲来看窗牖截取蕉、竹最为动人的意态,写入景框,也有欣赏明清小品的清趣。
网师园芭蕉写意
漏景是由框景发展而来,利用花窗、漏屏风等,透风漏景,使景物影影绰绰,似隔非隔,不能全现其貌,从而营造出含蓄隽永惹人低徊的意境。
二月游沧浪亭,透过栀子纹花窗,窥见蜡梅鹅黄暖玉,知此时已是春色满园。夏天,蜡梅长出葱茏的叶子,隔窗望去,又是另一番光景。
沧浪亭漏窗蜡梅
狮子林的四艺花窗,棋盘、古琴、画卷、书函,映衬着一丛竹影,数枝南天竹,风流雅致,自不待说。
狮子林四艺花窗
留园鹤所东边小天井中,芭蕉透窗而入,青翠欲滴,游人至此,心意悠然,静观自得。
留园鹤所蕉影透窗
晨昏四季,皆有佳致,
雨晦晴雪,都是风景。
徐行游赏,品味苏园造景之妙,
“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。”
中国的古典园林,向来讲究含蓄蕴藉,切忌一览无余。一道粉墙,隔出庭院深深的风致;几扇小窗,蕴含春花秋月的绰约;借来野山好水,营造林泉幽栖的意趣;框出一幅小景,埋下诗情画意的伏笔。如此,就从“借景”开始,解锁苏州园林中常见的造景手法。留园恰航外
欢迎来到无尾象和猫的旅行探险事务所,请随我们一起去发现那些不为人知的小众旅行故事吧!苏州不仅是一座浪漫到极致的城市,也是我心目中唯一的江南城市,特别是它那精美的建筑园林、亭台楼榭,简直就是中国园林的艺术史,与只能看西湖的杭州不同,在这里有建
“苏州好,城里半园亭。”300多年前,沈朝初在《忆江南》里,这样描绘苏州的园林盛景。作为大名鼎鼎的“园林之城”,苏州的古典园林宅园合一,可赏、可游、可居,叠石疏泉、亭台楼榭,花木繁盛、曲径通幽,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华。“艺圃的鸡爪槭、网师园的
提到园林,或者说与它有关的哪些城市旅游印象,可能大部分朋友首先都会想到苏州。虽然说,在我国江南地区,除了苏州,还有其它城市也散落和分布着许许多多,大大小小的古典园林。那么,为什么唯独苏州这座城市会以园林而著称呢?其实,私家园林是要靠钱维护的
谁是园林的主人?拙政园、留园、网师园等苏州园林,名义上属于苏州,实则由苏州代为保管。逛园林的才是真主人。这些游人如织的苏州园林,属于天南海北的游客。唯独艺圃不同,它是苏州人的园林。苏州人的私享近些年得益于自媒体的宣传,艺圃名气大涨,成了园林
暖风渐渐,细雨霏霏繁花绿茵,春心洋溢落日煌煌,灯火茸茸又是一年好四季美好的春天如期而至,带来了桃红柳绿,带来了莺啼燕舞,也带来了新的活力。苏州轨道交通“苏州园林”主题系列纪念票册第三款——《网师园-艺圃》伴随着和风细雨,踏春而来,借一缕春风
#头条创挑作战赛#苏州双塔位于凤凰街定慧寺巷,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,又称罗汉院双塔,因此处曾建有佛寺般若院,后改称罗汉院。双塔是两座七层八面的楼阁式砖塔,东、西比肩并立,相距不过二十余米,其形式、结构、体量相同。塔身仿木结构,二层以
众所周知,苏州园林讲究一步一景,以精致典雅闻名于世。那么,住进“苏州园林”一样的小区是怎么样的体验呢?位于苏州姑苏区的打线里、长康里、财神里、敬文里这“四个里”的居民们,有福啦!这里正在开展老旧小区环境改善提升工程改造以“园林文化”为魂,好
苏州留园有着400多年的流光溢彩,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。当然,另外三个似乎更有名一些,是北京颐和园、承德避暑山庄、苏州拙政园。留园有很多表演,在这样的景色里看评弹,是很美的体验,有种今日何日,今夕何夕的恍惚感。苏州园林多,和士大夫们厌倦争名逐
作者:坏了要长脑子如果说谁能代表江南风光之一的地方是哪,肯定有园林的一席之地,那作为称为“园林之城”的苏州,有着许多园林,最富盛名的当是苏州园林。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,可赏,可游,可居。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,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
由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主办的“‘大家’的园林,世界的瑰宝”2023 苏州园林主题国际摄影大赛正式启动,大赛3月21日起至3月31日,面向全网、全球征集摄影作品,期待大家通过摄影作品的方式分享独特视角下的苏州园林。苏州园林历史文物、苏州园林
苏州玉兰花栽培历史悠久,清同治《苏州府志》云:“虎邱后山玉阑堂者最大,相传南宋时从闽移来。”民国《吴县志》物产卷对玉兰的形态有了较为详细的描写:“玉兰树高数丈,而不易成长,叶与花瓣皆为卵形而倒悬,一干一花,皆著木。末春初开,花九瓣,大而厚,
犀牛之星讯,3月9日消息,苏州园林(873926)今日挂牌新三板。公司2020年、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1.47亿元、1.59亿元,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819.12万元、3229.56万元。犀牛之星APP显示,苏州园林是一家专注于风景园林设
印象中江南一带的百姓在生活方面相对讲究,历史上的大户人家喜欢购买土地建造私家园林,苏州、南京、无锡都是造园界的代表,苏州园林还被称为“天下园林的母本”。实际上地处西南的成都市在生活调性方面和苏州有某些相似之处,这方面从遍布城市不同角落的茶座